今年有些反常,惠州7月的夏天与以往稍有不同,台风都好久没有正面串门过来逛逛,导致入伏之后,每日的蓝天白云艳阳,都快热得让人出现幻觉了,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炙日烤肉的味道,就差撒点孜然代言了。
这两日,因受台风格美的少许影响,惠州一直忙着下雨,无暇继续放晴,只是这雨量呀,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城区与水口虽说同属惠州,相距不远,但落地雨水的分配量,有些令人无语,似乎存在某些暗箱操作,让人费解。这两日一直飘荡的淅沥小雨,多多少少安抚了惠州城里城外藏在骨子里的那份热燥的骚动。
下午匆匆从东平三院一瘸一拐地赶回江北时取票时,差不多快五点了,此时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的音乐厅,非遗传统艺术大讲堂里,非遗传承艺术家们正在用小小的木偶讲述扬州杖头木偶戏的故事。
今天大讲堂里的木偶戏表演有《祝您吉祥》、《女附马》、《梁祝》、《扇韵》、《快乐的小和尚》等。造型各样的杖头木偶绝技,抛佛珠的绝活表演让讲堂里的大小观众大开眼界、一饱眼福,胆大的几个小朋友还在木偶老师的邀请下亲身上台体验一把人偶操作,继而与木偶互动拋接一把佛珠,与快乐的小和尚合个影,音乐厅里时不时响起阵阵欢乐的掌声!
今天坐位的位置还好吧,有点靠边,偏了些,我勉强能近距离地看到小小人偶是如何被木偶老师操控表演,杖头人偶刚柔相济,细腻传神,真不亏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身为多年在外谋生的扬州人,我在惠州看到扬州杖头木偶戏,别样的感受,让我鼻子酸酸,扬州的人、扬州的小木偶让我感受到格外的亲切,家乡演出真的很棒!
其实三十年前的扬州木偶剧团我不并陌生,它就在扬师院后面,大虹桥路与念四桥路交汇处。当年扬州上学时,我有一个班的同学曾寄宿在那里,我则寄宿于扬农学院西侧的扬州京剧团那边,每次过去玩时,都能遇见剧团里木偶戏的排练,只可惜那时年纪小,感受不到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也从没有停下脚步认真看过,想来甚是遗憾。
记得去年曾看过的闽南歌仔戏《侨批》,那里面闽南布袋戏艺人“黄日兴”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之前表演的一段潮汕布袋木偶戏,那所用的布袋木偶,大都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木偶的头、手掌与脚,戏偶的身体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衣服里操控布偶进行表演,型体小巧,相对简单了些。
扬州木偶则不同,它源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源远流长。它体型大,全长有一米左右,俗称为“三根棒”。操控有点复杂,主棒支撑木偶头部,能控制耳、眼、鼻、嘴的闭合、张开、转动以及头颈上下左右的扭转;另两根棒称为“手扦子”,用以操纵木偶人的双手进行表演,表演技精的老师甚至能用木偶的手提起毛笔写起飘逸的书法。杖头木偶很重,机关复杂,对表演者要求相当苛刻,不是一般的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木偶老师除了得扎实地练好“举托捻”的基本功,还得具备像戏曲演员一样练好“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等绝活才行。
快乐的时光总时很短暂,散场时,小朋友争先恐后的上台和木偶及木偶老师们合影,场外的小雨停了,但激动的心情却一时不能平静。木偶杖头惊世界,瑰宝千年舞袖长!这具有传统表演特色扬州杖头木偶是中国戏剧表演形式中最具个性艺术种类,也是中国戏剧文化遗产的瑰宝。身为多年旅惠的扬州人,在这儿碰到家乡人、家乡戏,我倍感亲切、自豪、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