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科门诊中,经常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来询问“医生医生,我家孩子嘴唇上长了个透明小泡泡,反反复复,一直不好,该怎么办啊”,经过医生问诊,这类孩子通常有咬唇、吮吸嘴唇的不良习惯。
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发现其位于下唇黏膜下,表面仅仅有一薄层黏膜覆盖,故呈现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状似水泡,所以经常会被家长忽略,以为过段时间就会好转。但这其实是一种口腔小唾液腺良性瘤样病变,被称为“黏液腺囊肿”,好发于青少年,通常不会自行消退,需要及时治疗。因此家长们要提高警惕,格外重视!
01
什么是黏液腺囊肿?
黏液腺囊肿是口腔科最常见的小唾液腺瘤样病变,好发于下唇,患者多有咬唇习惯,这是因为不自觉地咬下唇动作导致黏膜下腺体创伤从而使小唾液腺导管口阻塞、分泌物潴留而形成的囊性病变。黏液腺囊肿具体表现为口腔黏膜下的半透明状水泡,突出表面,大多为黄豆至樱桃大小,囊肿很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囊肿消失,破溃处愈合后,又重新被黏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反复破溃后局部会呈现白色瘢痕状凸起,囊肿透明度减低。
02
治疗时机、方式及转归
一经发现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当临床检查时口腔医生怀疑是黏液腺囊肿,就需要在门诊局麻下进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以完成治疗。术后一般愈合良好,不会留下瘢痕,但应警惕囊肿有复发可能。
03
术后注意事项
1.清淡饮食,配合含漱,保持伤口清洁。
2.口服3天左右的抗生素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3.7天左右拆除伤口缝线。
4.伤口愈合产生的白色瘢痕通常于术后4-6周逐渐软化平复。
温馨提醒
家长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有长时间咬嘴唇、吮吸嘴唇等不良习惯,要及时干预、积极引导,避免反复刺激局部黏膜腺体导致囊肿的发生。
参考文献 人卫第8版《口腔颌面外科学--唾液腺黏液囊肿》